醫療疾病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醫療疾病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醫療疾病頭條新聞、相關分析與意見、照片等。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牙周病別輕忽 避免誘發心血管疾病
Jan 24th 2013, 00:26
在牙科門診中,牙周病是一惱人疾病。調查發現,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罹患牙周病是正常人的4倍。牙醫師表示,牙周病會影響全身健康,根據美國牙周病醫學會的報告,預防牙周病,可以降低心肌梗塞及中風的機率,民眾不可小覷。
/>▲ 國內牙周病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牙醫師提醒,飯後刷牙以及經常照鏡檢查口腔,可預防牙周病。(攝影/張世傑)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蕭孝德牙醫師指出,牙周病是指牙齒周圍組織發生細菌感染,主要致病原因是牙菌斑,一般人進食後數小時內就會有牙菌斑的形成,若無法有效清除,就會聚集附在牙齒上面形成牙結石。
牙菌斑持續侵蝕會破壞牙齦、齒槽骨和牙周韌帶等牙周組織,陸續會出現牙齦紅腫、口臭、流血、牙齒移位或搖動情形,甚至導致牙齒脫落,降低咀嚼消化的功能,影響到整個身體的健康。
根據美國牙周病醫學會研究發現,罹患牙周病患者,心肌梗塞及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而糖尿病患如果同時伴有嚴重的牙周病,血糖可能更難控制;如果是孕婦有嚴重的牙周病,造成流產及新生兒體重過輕的機率,也是一般口腔健康民眾的7到10倍。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療疾病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醫療疾病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醫療疾病頭條新聞、相關分析與意見、照片等。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舌頭紅了 小心猩紅熱或川崎病上身
Jan 24th 2013, 05:36
天氣驟冷多變,若舌頭發紅,小心「草莓舌」搞怪!醫師表示,舌頭味蕾發紅或是舌苔底發白,大多是細菌或病毒所造成,臨床上,好發於學齡前幼童,且多是「猩 紅熱」或是「川崎病」病症特有現象。雖然目前並未有大規模流行病例,但良好生活習慣,勤洗手,多喝水,仍是遠離「草莓舌」的最好方法。
/>▲ 舌頭發紅,小心是身體出現警訊。醫師表示,舌頭味蕾發紅或是舌苔底發白,大多是病毒所造成。(攝影/黃志文)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醫師指出,「草莓舌」多見於猩紅熱初期,或是罹患「川崎病」患者會。而「猩紅熱」造成舌頭發紅的原因,最主要是A型鏈球菌病毒,會分泌紅色毒素,造成全身性皮膚出現局部紅疹或是紅斑所致。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今年元月初,收治1個13歲的小朋友,他因為發燒來就診,看起來就很明顯的草莓舌有出來、口腔周圍看起來有泛白的現象、手肘彎曲處明顯有橫紋線、皮膚摸起來像砂紙一樣、這些都是很標準的猩紅熱的特徵。
由於「猩紅熱」可透過飛沫或接觸而傳播,常出現發燒、喉嚨紅腫等類似感冒症狀;臨床上,常有白色舌苔底,舌味蕾乳頭肥大發紅,似草莓樣等特徵。雖不會疼痛,但發燒症狀明顯,可用抗生素來緩解。因此提醒民眾一定要養成勤洗手,及做好個人衛生等習慣,才能預防疾病找上門。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療疾病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醫療疾病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醫療疾病頭條新聞、相關分析與意見、照片等。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長期服阿斯匹靈 研究:恐視力退化
Jan 24th 2013, 03:42
許多人每天服用阿斯匹靈作為護心藥品,不過關於阿斯匹靈副作用的爭論也從未間斷;而在澳洲雪梨大學所進行的研究中發現,定期有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的人,老年罹患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機率提升,但研究人員也表示,目前還不能妄下阿斯匹靈會導致失明的定論。
/>▲ 阿斯匹靈是護心丹,卻也有可能增高眼部病變機率。
英國《BBC》引述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的內容指出,目前全球一年共可消耗1百億顆阿斯匹靈藥丸,足見阿斯匹靈在許多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保健藥品。然而,繼2011年歐洲與去年美國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佐證後,澳洲雪梨大學也在研究中發現長期服用阿斯匹靈的人,罹患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機率為5.8%,而未服用者則是2.3%,足足相差2倍以上。
這項研究時間長達15年,實驗對象為2389名45歲以上的老年人,研究人員從每10人中挑出1人每周至少服用1次阿斯匹靈;在研究階段的第5、10、15年分別進行眼部檢查,結果在第10、15年時,發現罹患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機率增高。
澳洲雪梨大學視力專家王金傑(Jie Jin Wang)教授表示,但由於過去研究也證實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天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有助於降低中風或心臟病的風險;且預防的功效比眼部病變的機率來得高,因此有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也勿妄自停藥,還是需與醫生討論。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療疾病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醫療疾病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醫療疾病頭條新聞、相關分析與意見、照片等。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牙周病就醫率不到4成 醫:出血就需治
Jan 24th 2013, 01:20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l.yimg.com/bt/api/res/1.2/JjiKngvXH.3J3LjhvD5m2w--/YXBwaWQ9eW5ld3M7cT04NTt3PTMxMA--/http%3A//healthnews.com.tw/upload/1358947696390005927.jpg&width=310)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據國民健康局調查,年滿18歲的國人罹患程度不一牙周病的比例(含牙齦炎、牙周炎)高達99.1%,位居全亞洲之冠,但僅有不到4成的患者就醫治療,且多數是因為咬不動、牙齒移位等功能性障礙或外觀改變才前去求診。醫師呼籲,牙齦有出血症狀就該就醫,否則將造成不可逆的牙周傷害!
台大醫院牙周病科專訓醫師蕭孝德指出,牙周病其實不是一般人認知的老人病,不論各年齡層都會罹患,即便十二、三歲的青少年也有6-8%的罹病比例,反倒是老年人罹患牙周病的破壞性較慢;而年輕人因為免疫反應強烈,因此症狀急性且明顯。
蕭孝德醫師表示,出現牙齦出血症狀者,是罹患牙周病的高危險群,因為牙周病是種慢性細菌感染,出血症狀初期不會有疼痛感,民眾常會以熬夜、火氣大等藉口忽略就醫,殊不知「出血」是預防及治療牙周病最大的徵兆!牙齦出血若好好維護,局部的牙周問題在一、二十年後也不會影響全口;但若忽略治療,牙菌斑、牙結石在全口嚴重累積,隨著年歲增長,牙齦萎縮導致牙齒鬆動甚至掉牙,老了就必須走上植牙一途。
牙周病的治療重點是「清乾淨」!台大醫院牙周病科蔡逸民醫師建議,三餐飯後、早起、睡前各刷一次牙,並以牙線、牙間刷、舌苔刷作為輔助;刷牙時選擇使用有長效型殺菌效果的牙膏;每半年定期一次口腔檢查,是預防牙周病最基本的方式。
蕭孝德醫師提醒,預防牙周病,口香糖、漱口水這類輔助性產品是無法取代日常清潔的,尤其長期使用漱口水容易使牙齒染色、味覺降低,並不建議用來做常態保養。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療疾病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醫療疾病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醫療疾病頭條新聞、相關分析與意見、照片等。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腹腔鏡微創 搞定結腸直腸癌
Jan 23rd 2013, 16:13
結腸直腸癌近年發現有年輕化趨勢,不少3、40歲青壯年診斷罹患結腸直腸癌,造成家中頓失經濟支柱。署立屏東醫院最近為逾70歲的老先生以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第三期的大腸癌,第3天即可進食,籲請民眾萬一罹患結腸直腸癌別害怕,只要好好治療,是預後情況較為良好的癌症。
署屏外科主治醫師鄞子傑指出,結腸直腸癌除部分患者因家族性瘜肉症與台灣較少見之炎性腸病而罹病以外,多與國人飲食習慣西化與生活型態改變有關,如嗜食紅肉、動物性脂肪、低纖低蔬果攝取、抽菸、喝酒、久坐不運動以及肥胖,都已被證實是危險因子。
鄞子傑醫師表示,其臨床表現與腫瘤發生位置相關,患者可能出現有貧血、疲倦、慢性腹瀉、排便有血、大便習慣改變以及大便形狀改變等症狀,可說是千變萬化,不可掉以輕心。
所幸結腸直腸癌的診斷與治療日新月異,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較同為消化道癌症的胃癌,是預後較為良好的一種癌症,在癌症第一及第二期的5年存活率分別可達81%及72%,早期診治有不錯的成效。國民健康局補助50至69歲國民每兩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篩檢。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xel.quantserve.com/pixel/p-89EKCgBk8MZdE.gif&width=1&height=1)
|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trottr.com/spot/4mPc/0/29m7)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健康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健康頭條新聞的相關分析與意見。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滿18歲國人 牙周病逾99%
Jan 23rd 2013, 16:11
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年滿18歲的國人罹患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比例(含牙齦炎、牙周炎)高達99.1%,同時台灣罹患牙周病的比例也位居全亞洲區之冠。台大醫院牙周病科醫師蔡逸民昨(23)日指出,牙齦出血是牙周病最早期的症狀,但因出血症狀初期不會有疼痛感,故很容易忽視牙齦出血所透露的警訊,甚至將出血原因歸為是火氣大、壓力大、刷牙太用力、食物太硬、沒睡好等所造成的,有出血就要注意。
一位30多歲的女性,上下各有六顆暴牙,因為牙齒移位而找醫師做矯正,才發現原來是牙周病所致。另一位30多歲女性,則是因覺得牙齒變長而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牙周病造成牙齦萎縮。
蔡逸民表示,台灣90%成人有牙周疾病,而青少年罹病率約6~8%。小孩不愛刷牙,主要表徵有嘴巴會臭、牙肉會流血等。蔡醫師表示,不贊成家長將食物咬碎給孩童食用,雖然造成蛀牙與牙周病的細菌不一樣但此舉會將細菌帶給孩童。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蕭孝德表示,牙周病患者會出現牙齦發炎,嚴重會造成骨頭的破壞。有全身性系統疾病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罹患牙周病的人是一般人4倍。
蔡醫師表示,牙周病患者有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則是將牙結石、牙菌斑等清乾淨,每1~2周回診一次,需追蹤3個月,牙周病情形才能初步獲得改善。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xel.quantserve.com/pixel/p-89EKCgBk8MZdE.gif&width=1&height=1)
|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trottr.com/spot/4mPc/0/29m9)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健康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健康頭條新聞的相關分析與意見。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不安全性行為 男染滴蟲上身
Jan 23rd 2013, 16:11
不安全性行為,恐怕感染滴蟲上身。一名二十九歲的男子,因為排尿不順就醫,表示兩周前曾有不安全性行為,懷疑自己罹患性病,另一名五十六歲男性,尿道產生白色分泌物就醫,醫師初步評估,兩者尿道都有輕微發炎,更進一步採取尿液檢查發現前者驗出批衣菌,而後者感染淋病,但兩位都有一種經由性行為傳染的寄生蟲,也就是民眾鮮少知道的滴蟲。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不安全的性行為,非常容易一砲雙響,除了耳熟能詳的性病外,滴蟲也可能悄悄的入侵體內,這是一種毛鞭蟲,很容易存活在女性的陰道中,可能會引起陰道的灼熱、或著流出膿液,若是懷孕中的婦女感染,很可能讓早產的機率增加,也會讓經過產道的新生兒,因此讓口腔、眼睛、與皮膚等部位,因感染而受傷。
周固接著解釋,滴蟲的傳染就像雞與蛋何者為先一般,七成罹患滴蟲的男性都不會有特別的感覺,但一旦有不安全性行為,就可能傳染給女性,而感染女性再傳染給其他男性,周固特別強調安全性行為的重要,一定要藉由保險套的隔絕,讓男女雙方都有身體上的保護,尤其性觀念開放的民眾,一定要確保自身安全,確實使用保險套。
周固還補充,男性若是感染滴蟲,可能有不安全性行為的習慣,很可能因此感染到其他性病,例如愛滋病、淋病、批衣菌等,此外,泌尿道或著生殖系統受到滴蟲的感染,可能因為受過傷,容易受到其他病菌的感染,以男性而言,尿道和攝護腺發炎的機率,也可能因此而提高。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xel.quantserve.com/pixel/p-89EKCgBk8MZdE.gif&width=1&height=1)
|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trottr.com/spot/4mPc/0/29m9)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健康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健康頭條新聞的相關分析與意見。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失智≠老化逾半民眾不了解
Jan 23rd 2013, 21:30
中國時報【黃天如╱台北報導】
台灣失智症人口逼近20萬,台灣失智症協會與趨勢民意調查公司合作,以澳洲調查問卷為藍本,首度進行的全國性成年人大調查,發現超過半數民眾沒聽過或不了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春節期間民眾與長者相處時間增加,只要善用「順勢轉彎」技巧,就能減少衝突;若發現家中長輩出現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等10大警訊,務必及早就醫。
失智症協會與趨勢民調以電話隨機採樣,訪問1016名20歲以上成人,結果竟有13.4%民眾表示完全沒聽過阿茲海默症或失智症,另37.4%受訪者雖有聽過,卻不了解實際內容,顯示國人對失智症認知嚴重不足。
民調還引用情境式提問,描述個案「75歲李奶奶最近十分健忘,即使有丈夫在身邊提醒,還是經常把當天計畫好的事情搞亂。近年她不再做家務,也不那麼愛動了。此外,李奶奶已有好幾次迷路,需要別人幫助才能回家;年輕時工作相當擅長姓名記憶的她,現在還常把孫兒的名字弄混。」請民眾從旁分辨,結果有近7成民眾認為,李奶奶只是一般正常的老化現象。
湯麗玉說,根據美國失智症協會提出的失智症10大警訊,上述李奶奶至少就符合其中記憶減退影響生活或工作、活動及開創力喪失、喪失對時間及地點的概念,以及無法勝任原本熟悉事務等4項,應盡快至精神科或神經科檢查。
其他6項失智症警訊還包括:言語表達出現問題
(例如看到筆,只說得出是用來寫字的東西)、判斷力變差或警覺性降低(例如把車開到逆向車道)、抽象思考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例如把水果放在衣櫥)、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以及個性改變等。10項警訊中只要出現任一項情況嚴重,或同時出現多項者,就符合就醫篩檢要件。
春節長假將至,失智症家庭對於要與長者長時間相處,難免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湯麗玉建議,家屬可以藉由順勢轉彎的互動技巧,設法轉移長者的注意力,化解衝突,「例如失智長者半夜要出門,家屬與其強力阻擋,不妨提議長者先吃點東西暖暖身再出門,然後以拖待變,哄他們去睡覺。」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xel.quantserve.com/pixel/p-89EKCgBk8MZdE.gif&width=1&height=1)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健康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健康頭條新聞的相關分析與意見。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吃羊肉爐驅寒 痛風掛病號
Jan 23rd 2013, 16:13
正值尾牙加上氣溫低民眾喜食羊肉爐火鍋等驅寒食物,造成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多,門診的痛風病患明顯增加。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俊宏指出,痛風發作與尿酸高低息息相關,控制痛風,除了飲食要節制,運動要積極,生活作息要正常,最值得注意的是,病患按時服用降尿酸藥物,不僅能減少痛風發作,連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會下降。
陳俊宏醫師提醒民眾,造成尿酸高低的原因,不只限於飲食,有其他慢性病者也有可能產生共伴效應。一名54歲的中年男子,因生意往來,長期大魚大肉沒有忌口,加上原本就有代謝症候群,腎臟功能欠佳,日前誘發痛風,全身關節出現腫脹,手腳關節處長滿似鴿子蛋大小的痛風石。
痛風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關節炎,病患的尿酸會偏高,關節與其周邊有痛風石沉積,出現間歇反覆的急性關節炎發作。
許多病患以為關節不腫不痛就停止服藥,事實上,日本研究顯示,服用藥物將尿酸值降低至6以下,可以預防86%的痛風復發,歐洲及美國的報告也出現類似結論。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xel.quantserve.com/pixel/p-89EKCgBk8MZdE.gif&width=1&height=1)
|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trottr.com/spot/4mPc/0/29m9)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健康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健康頭條新聞的相關分析與意見。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輕忽牙周病 恐致心血管疾病
Jan 24th 2013, 00:26
在牙科門診中,牙周病是一惱人疾病。調查發現,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罹患牙周病是正常人的4倍。牙醫師表示,牙周病會影響全身健康,根據美國牙周病醫學會的報告,預防牙周病,可以降低心肌梗塞及中風的機率,民眾不可小覷。
/>▲ 國內牙周病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牙醫師提醒,飯後刷牙以及經常照鏡檢查口腔,可預防牙周病。(攝影/張世傑)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蕭孝德牙醫師指出,牙周病是指牙齒周圍組織發生細菌感染,主要致病原因是牙菌斑,一般人進食後數小時內就會有牙菌斑的形成,若無法有效清除,就會聚集附在牙齒上面形成牙結石。
牙菌斑持續侵蝕會破壞牙齦、齒槽骨和牙周韌帶等牙周組織,陸續會出現牙齦紅腫、口臭、流血、牙齒移位或搖動情形,甚至導致牙齒脫落,降低咀嚼消化的功能,影響到整個身體的健康。
根據美國牙周病醫學會研究發現,罹患牙周病患者,心肌梗塞及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而糖尿病患如果同時伴有嚴重的牙周病,血糖可能更難控制;如果是孕婦有嚴重的牙周病,造成流產及新生兒體重過輕的機率,也是一般口腔健康民眾的7到10倍。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健康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健康頭條新聞的相關分析與意見。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老年人防失智 活化腦力5撇步
Jan 24th 2013, 01:12
阿茲海默症又稱老人失智症,是許多老年人可能會面臨的一大問題,而阿茲海默正與大腦的神經纖維糾結有關,因此腦力鍛鍊、按壓穴位刺激腦部等,都是目前針對預防認知能力退化可能有效的方法。能確保腦部思緒清晰,就能避免許多老年病症,永保年輕。
/>▲ 多參與戶外運動、參加社區活動等都可以幫助促進老年人腦力。
1. 參與社會活動
要活就要動,多參加社區活動,或是一些團體的公益活動,可以幫助維持大腦維持機能,常聽講座、參觀博覽會、藝術展覽也是很好的方法。讓生活有個重心,不要整天待在家裡,或是盯著電腦看,失去學習的動機時,大腦也很容易進入退化的階段。
2. 補充微量元素「鋅」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療疾病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醫療疾病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醫療疾病頭條新聞、相關分析與意見、照片等。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阿斯匹靈可防中風 也會造成失明
Jan 23rd 2013, 08:45
【台灣醒報記者謝豪綜合報導】澳洲研究團隊發現,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可能導致失明。先前已有研究證實,每天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可降低中風與心臟病的風險,但同時也可能導致內出血,最新研究更增加了失明的風險。不過專家仍建議,目前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不要任意停藥。
一項由雪梨大學所進行的研究指出,長期服用阿斯匹靈罹患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機率,是未服用者的兩倍。這項研究的實驗對象為2,389位六十多歲的長者,研究人員在每十人當中挑出一人,每週最少服用阿斯匹靈兩次。實驗開始後的第五年、第十年及第十五年分別進行眼睛檢查。
研究結果發現,服用阿斯匹靈的人,罹患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機率為9.3%,而未服用者則是3.7%。研究報告指出,罹患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機率增高,是在第十年及第十五年進行眼睛檢查時發現,代表長期累積的服藥量可能是罹病因素。
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成因,是眼睛內脈絡膜形成不正常的血管增生,此種異常增生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並在不斷惡化後,導致視力減退。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發病後數天即可能影響視力,年齡、吸菸與家族病史都是主要罹病因素。
之前已有研究證實,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天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有助於降低中風或心臟病的風險,但卻有引發內出血的可能。雪梨大學的研究結果則顯示阿斯匹靈也有損害視力的副作用,研究團隊因此建議,開立處方時,應該將這個副作用也考慮在內。
澳洲雪梨大學視力專家王金傑教授表示,醫生開立處方前應該先與高風險患者討論。黃斑協會則表示,目前正在收集阿斯匹靈與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相關聯的證據,但尚未有壓倒性結果。
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停止服用阿斯匹靈所帶來的健康風險,與罹患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相較要高出許多。現在正在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未與醫生諮詢前,不要任意停藥。
圖說: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可能導致眼睛失明。(photo by ragesoss in flickr)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xel.quantserve.com/pixel/p-89EKCgBk8MZdE.gif&width=1&height=1)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療疾病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醫療疾病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醫療疾病頭條新聞、相關分析與意見、照片等。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口腔微出血 「停看壓」檢測牙周
Jan 23rd 2013, 06:12
國人罹患牙周病比率居高不下,居全亞洲區之冠。牙科醫師表示,國人對於口腔發出的警訊毫無知覺,平時對牙齦流血的驚覺度低,因而錯失治療牙周病的黃金時間。其實民眾平時可透過簡單的牙周健康「停、看、壓」,自我檢測3步驟來判斷自己是否為牙周病「微出血族」的高危險群。
/>▲ 預防牙周病,牙醫師建議,民眾可從口腔清潔方式開始改變,可挑選牙齦護理專用的牙膏來護理口腔健康。(攝影/黃志文)
台大醫院牙周病科蔡逸民醫師指出,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年滿18歲的國人罹患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比例(含牙齦炎、牙周炎)高達9成9左右;而造成台灣牙周病比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就是國人普遍對牙周病前兆症狀不重視,這群人稱為「微出血族」,是罹患牙周病的高危險群。
臨床上,牙齦出血是牙周病發病最早期的症狀,「微出血族」普遍有牙齦出血的症狀,但因出血症狀初期不會有疼痛感,故很容易忽視牙齦出血所透露的警訊,總是抱持著鴕鳥心態,即便有牙齦出血的症狀,也常以火氣大、壓力大、刷牙太用力、食物太硬、沒睡好等藉口,將牙齦出血的症狀合理化。
事實上,這樣的症狀若不及早就診改善,就有可能在二、三十歲的年紀演變為牙齦炎或牙周炎,並隨著年齡的增長導致局部或全口的牙周病,牙齦萎縮導致牙齒鬆動甚至是掉牙的情形,屆時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及金錢進行口腔重建及人工植牙,造成一輩子無法挽回的遺憾!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療疾病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醫療疾病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醫療疾病頭條新聞、相關分析與意見、照片等。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東基啟用「插卡式」門診報到系統
Jan 23rd 2013, 08:22
台東基督教醫院今天啟用「插卡式」門診報到系統,今後民眾看診,只要插上健保卡,報到的狀況就可以呈現得很清楚,不會再有投錯診間的情況發生。
台東基督教醫院表示,有別於以往「投遞式」門診報到,今後病患只要按照123的步驟,輕鬆就完成門診報到手續。之前到診間看病,病患必須先將健保卡投進診間的投遞箱內,即使聽到「咚!」的一響,也不敢確定是否完成報到,等到叫到自己的名字才敢確認。啟用「插卡式」門診報到系統後,不僅報到先後順序很清楚、也不會投錯診間、而且還能即時掌握看診進度。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xel.quantserve.com/pixel/p-89EKCgBk8MZdE.gif&width=1&height=1)
|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trottr.com/spot/4mPc/0/29m7)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療疾病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醫療疾病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醫療疾病頭條新聞、相關分析與意見、照片等。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12顆暴牙非天生 牙周病釀禍
Jan 23rd 2013, 11:05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3日電)台灣民眾普遍有牙周病,醫界發現,許多年輕人認為這是老人病,結果有國中生因牙周病而口臭,還有粉領族牙周病導致暴牙。
台大醫院牙周病科兼任主治醫師蔡逸民今天指出,有名30多歲的女性上下排12顆暴牙,找牙科醫師要齒列矯正,一檢查才知道牙周病造成的牙齒移位,她打從大學時代刷牙就會流血,早有徵兆,只是牙齒不痛,根本沒放在心上。
蔡逸民說,也有家長帶著讀國中的孩子來治療口臭、牙齦流血,這才發現孩子的牙周病早在小學就埋下病根,刷牙馬馬虎虎,家長看到孩子忙著課業,平常不會牙痛,疏忽帶孩子檢查口腔。
蔡逸民表示,台灣90%成年人有牙周疾病,青少年的罹病率約6%到8%。小時候蛀牙而經常找牙醫的人,透過治療及檢查,反而不容易得牙周病;兒時不常找牙醫的人,誤以為牙周病是「老人病」,牙齦出了狀況,置之不理,長期下來導致牙齦萎縮、牙齒移位、口臭、併發感染。
「只是火氣大」,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蕭孝德說,面對牙齦出血、牙齦浮腫、牙根鬆動等牙周病徵兆,一般人自以為只是壓力大、刷牙太用力、食物太硬、沒睡好或吃多油炸食物等,自我感覺良好。
蕭孝德表示,牙周病是成人缺牙的頭號原因,在惡化到這一步之前,其實只要使用毛牙刷、牙線、牙間刷、牙苔刷,就能清除造成牙周病的牙菌。一般來說,每天早晚及三餐飯後共刷5次牙最好,如果時間不夠,最好能各在早餐後、睡覺前,花上2到3分鐘正確刷牙,遠離牙周病。
「牙周病算是傳染病」,蔡逸民提醒,家中成人染上牙周病時,避免嚼碎食物餵小孩、或是你一口我一口共食,因為家人體質相近,牙周病菌會從口水傳染給幼兒,或傳給計劃懷孕或已懷孕的婦女,對幼兒口腔和胎兒不利影響。1020123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xel.quantserve.com/pixel/p-89EKCgBk8MZdE.gif&width=1&height=1)
|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trottr.com/spot/4mPc/0/29m7) |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療疾病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醫療疾病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醫療疾病頭條新聞、相關分析與意見、照片等。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長期服用阿斯匹靈 恐導致胃出血
Jan 23rd 2013, 08:43
【台灣醒報記者郭庚儒台北報導】阿斯匹靈不是保健食品,請勿任意服用!許多民眾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沒有心臟病、高血壓也服用阿斯匹靈,不過,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受訪時表示,服用阿斯匹靈藥物前,應經醫師診斷已罹患心血管疾病,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腸胃道出血等副作用。
王宗道表示,臨床研究顯示,罹患心血管疾病患者服用阿斯匹靈雖可減少20%至30%發生中風的機率,不過約有10分之1的患者會出現腸胃不舒服的情形,這與服用的劑量多寡有關。
「年輕人、時常瘀青者不適合服用阿斯匹靈!」王宗道說,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可能會發生腸胃道不舒服、血便,若發生以上情形應搭配胃藥服用,或是請醫師調整劑量。
根據台北市藥師公會統計,台北市有53.5%的民眾不知道含阿斯匹靈成分藥品會導致胃痛。台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沈采穎表示,阿斯匹靈是一種含有水楊酸的藥物,會讓胃酸過量分泌,因此長期服用容易發生胃發炎、胃潰瘍,甚至胃出血等情形。
沈采穎提醒,阿斯匹靈和抗凝血藥、降血糖藥、類固醇、降壓藥,可能會發生交互作用,因此有氣喘病史、肝、腎、胃功能較差,及已服用抗凝血劑者或有胃出血病史者,應避免服用阿斯匹靈。
另外,沈采穎也說,服用阿斯匹靈期間,若出現噁心嘔吐、胃痛、胃灼熱、紅疹、不尋常發燒、水腫、黑便、頭暈、耳鳴、聽力受損等症狀時,務必儘快回診,尋求醫療協助。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xel.quantserve.com/pixel/p-89EKCgBk8MZdE.gif&width=1&height=1)
|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trottr.com/spot/4mPc/0/29m7) |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療疾病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醫療疾病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醫療疾病頭條新聞、相關分析與意見、照片等。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大腸癌年輕化 糞便潛血篩檢把關
Jan 23rd 2013, 11:02
台灣平均每天有28人罹患結腸直腸癌,發生率高居國內10大癌症第1位。醫師表示,結腸直腸癌有年輕化趨勢,1名30多歲男子,日前因為肚子悶痛到醫院檢查,發現竟是結腸直腸癌晚期,手術打開腹腔一看,癌細胞已經蔓延整個腹腔,無法動刀切除,只好再行縫合,患者不到2個月的時間就往生了。
/>▲ 結腸直腸癌有年輕化趨勢,醫師建議民眾,50至69歲國民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篩檢,防止大腸癌病變。
署立屏東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鄞子傑表示,在屏東地區每日都有3至4起大腸癌新增個案,不幸的是,部分患者就診時多屬晚期癌症,最主要大家輕忽早期發現治療的重要。其實早期結腸直腸癌是最容易從飲食,以及生活習慣中預防,也是最能經由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甚至可以治癒的癌症。
臨床發現,大腸癌早期大部分從良性腺瘤性瘜肉發展而成,但良性瘜肉在經過5到15年時間,有5%到10%會基因突變演化成惡性腫瘤。而腺性瘜肉形狀愈大,愈可能發生癌化,一旦大於2公分,就有30%以上機會產生癌化,是一般瘜肉的3至6倍。
所幸結腸直腸癌的診斷與治療日新月異,不斷在進步,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較同為消化道癌症的胃癌,是預後較為良好的1種癌症,在癌症第1及第2期的5年存活率分別可達81%及72%。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健康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健康頭條新聞的相關分析與意見。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不了解失智症 誤當正常老化
Jan 23rd 2013, 06:46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l3.yimg.com/bt/api/res/1.2/stYmE04gATcMCfFAPzjiww--/YXBwaWQ9eW5ld3M7cT04NTt3PTMxMA--/http%3A//healthnews.com.tw/upload/1358919293582940681.jpg&width=310)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你聽過「失智症」嗎?失智症有什麼症狀?根據調查顯示,有5成民眾不了解失智症,更有4成民眾誤認為是正常老化;台灣失智症協會提醒,錯誤的觀念會影響失智症患者提早就醫治療的黃金時間,而且會對工作及家庭造成衝突。
該項調查是由台灣失智症協會與趨勢民意調查公司合作,針對全台年滿20歲以上民眾所做的問卷,有效樣本共1016份;結果顯示,5成民眾不了解失智症,更有7成民眾誤認為是正常老化,且只有3.3%認為很了解失智症。
調查並發現,13.4%沒聽過失智症,且有近2成不認為失智症是可以防止或減緩退化,以及近2成民眾不會帶失智長者出門,更有逾2成民眾認為失智長者不再享有生活樂趣。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國人常因為對失智症片斷的認識,而延誤就醫,或以為失智是絕症而放棄治療,不但錯失早期的黃金時間,甚至也妨礙其他社會資源的介入,以及分擔家庭照顧壓力的機會。
湯麗玉並表示,錯誤的觀念不但會影響失智長者與家人的生活品質,更可能加速失智長者的功能退化,也會對工作及家庭造成衝突;其實,許多研究皆已證明,失智症患者愈早確診接受治療,增加社會互動,家屬及早接受照護訓練,不但可以改善患者功能,更能減輕心理上的羞恥感與照顧壓力。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健康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健康頭條新聞的相關分析與意見。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溫差大動脈瘤破裂 血管栓塞術救命
Jan 23rd 2013, 07:56
冬天是好發腦中風疾病的季節,若患者此時併發腦血管瘤破裂,中風後昏迷甚至死亡的機率會更高。台中市一名86歲陳姓老翁日前突然頭昏、劇烈頭痛,被確診為蜘蛛膜下腔出血的腦中風後,又進一步發現在兩側後交通動脈支都有血管瘤,臨床上很罕見,且右側血管瘤已破裂,左側也在破裂邊緣,生命面臨危機,所幸透過不需開腦的經血管內栓塞手術,才挽回一命。
/>▲ 冬天氣溫變化大,許多年長者因無法適應而出現腦中風的現象,嚴重者甚至會昏迷、死亡。圖中老人非新聞人物。
台中慈濟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嚴寶勝表示,動脈瘤並不是腦腫瘤,而是一種動脈血管異常,較薄的動脈壁會向外凸出、膨脹,形成一個像氣球狀的血管病變。這種瘤在動脈內的任何部分都可能形成,但只有位於腦部的動脈,會導致嚴重出血性腦中風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腦血管壁的動脈中層先天較為薄弱,加上後天的退化性血管壁硬化,在血流衝擊的血管分支處形成動脈壁變薄,冬季因溫差大,血壓忽高忽低,動脈瘤破裂的機率也會大為增加。
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是心血管疾病致死主因之一。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楊道杰表示,這類病患通常有嚴重的頭痛,伴隨噁心、嘔吐、頸部僵硬和喪失意識等症狀,有些人一破就來不及治療,約三分之一患者在未到達前就已死亡,存活病人日後的神經症狀也會受影響,如不有效處理,2周內二度出血的機率為25%到50%,死亡率高達85%。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健康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健康頭條新聞的相關分析與意見。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
|
面對自閉症 家長是最重要的陪伴訓練員
Jan 23rd 2013, 08:00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今年8歲的華華,為家中獨子,在華華3歲時,家人察覺他只會以簡單的字或詞重複地表達意思,不能與人目光保持相視,很多時後只會不停的搖動、拍打自己的手,埋首在自己的世界裡。就讀一般的小學時,時常拒絕上課,並表示被同學欺負,脾氣變得煩躁不安、激動,在學校時,曾經將自己反鎖在廁所內,狂抓自己的頭髮,且自傷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經老師的建議,父母親帶他就醫,經醫師評估診斷為「自閉症」。
「自閉症」被歸類為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根據統計,全球毎1000人之中就有2-6人患有此疾病,男女比例為4:1,通常在3歲前可以察覺。以現今醫學科技而言,「自閉症」暫時還沒有藥物根治,然而可以透過各方面的訓練治療及輔助藥物治療;在藥物方面,目的在於改善兒童過度活躍、情緒不穩、攻擊行為等徵狀;另外,透過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等訓練,助於統合感覺和肌肉活動,並練兒童克服溝通和語言上的障礙。
基隆市衛生局吳澤誠局長呼籲民眾,當家長得知子女患病時,會變得內疚、焦慮、恐慌,然而家長的情緒是會影響孩童的,因此,家長需要降低負面情緒,配合孩童的訓練課程,學習和孩童的相處,除了課堂上的訓練,在家中訓練的維持,家長是最重要的訓練員,跟著孩子一同學習與成長。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xel.quantserve.com/pixel/p-89EKCgBk8MZdE.gif&width=1&height=1)
|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trottr.com/spot/4mPc/0/29m9) |
|
家居打掃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